外国语学院 柯棪
摘要: 《大学英语IC》课程为通识教育课,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语+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立足应用、以用致学,充分发挥英语“工具性”“实用性”特征。本教学设计以旅行目的及意义为教学主题,将基础知识讲解、学生表达练习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视角有效融合,在课程培养模式、教学环节组织、学习激励方式、考察评估方式等四方面实施创新,构建了“跨界双师精讲——四阶段22环节活力课堂”,将英语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将跨专业学习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思政育人润物无声。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拓展,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竞赛奖励11项,校级特等奖、一等奖14项,所教国贸班首次四级英语考试一次性通过比例达84.4%,较好地实现了“英语+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跨界双师;四阶段22环节;创新课堂;“英语+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简介及教学设计思路
(一)《大学英语IC》课程简介
本教学设计所属《大学英语IC》课程为通识教育课,在大二上学期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普通本科生开设,共63学时3学分。授课对象为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班学生,该专业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英语能力与其未来职业发展联系密切。之前,学生已先修《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1-2册,具备了一定写作技巧、阅读技能及3500-4000的词汇量。《大学英语IC》已在学习通设立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和互动数据全部长期保留,有助于不同学力的学生根据不同学情自由学习。
本教学设计所讲课文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3册第4单元Section A “The surprising purpose of travel(令人惊奇的旅行目的)”,授课时长为一节课,计划让学生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学情分析,针对传统英语课堂模式比较单调、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主讲教师依照“两性一度”金课要求,从“高阶性”“创新性”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从“挑战度”方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确定了如下设计思路。
课程培养模式
根据每堂课的不同主题,引入不同专业教师。本堂课实施“跨界双师创新课堂”,邀请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师进入课堂,通过双师精讲,从英语与专业两个角度分别点评,促进英语技能与专业知识创造性高阶性融合,助力“英语+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教学环节组织
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将课堂细分为四阶段22环节,教学内容精准分配到22个环节中,每环节平均2分钟左右。其中,教师主导时间占课堂总时间60%左右,学生主导时间占40%左右。采取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具体设计参见下图:
图2 “四阶段22环节”教学示意图
评估激励方式
通过“双师+学生”三方点评、翻转课堂、学长寄语等一系列富含挑战度、亲和感的评估互动方式,构建“课内外、全过程—师生学习共同体”,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环节中,沉浸到英语运用环境,有效激发学习热情。
二、教学设计实施情况与效果总结
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实施“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下—混合式延伸教学”,做到“线上有交流、线下有互动”。课前,教师将学习任务发布到学习通、U校园等线上学习平台供学生预习,使学生在课前就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安排相应复习与预习任务,将师生互动交流由课上45分钟延伸到更加充裕的课下时间,有利于课后检测与指导;课中,按照“四阶段22环节”教学设计有序展开。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实施情况
1.课堂第1阶段【导入正文、启发学习】
该阶段包括4个环节,与课前“线上导入”相衔接,时间4-6分钟,主要练习听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其中,环节3“视听学习”部分精心选取英文版中国旅游风光视频,在学生欣赏美景的同时提出相关问题供其讨论。此处第一次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之后在环节4中引导学生思考旅行的真正目的,导入本课题目,引出正文。
2.课堂第2阶段【教师精讲、学练结合】
该阶段共10个环节,时间控制在20-22分钟左右,主要练习“听说读写”中的“阅读”能力,考查阅读技巧与词汇量掌握情况。
在环节12“结构分析师生分述”中,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到讲台陈述课文结构,可以按组陈述,也可以分组PK,参与度高,参加面广,学习氛围好;教师也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依此布置课下学习任务。这个阶段体现“强化输出,倒检输入”的创新理念,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发挥了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焕发了课堂活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3.课堂第3阶段【师生互动、双师点评】
本阶段包括4个环节,时间控制在10-12分钟左右。主要练习“听说读写”中的“说”与“写”,即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主要是师生互动、双师点评。
在环节17“互动小品”活动中,学生围绕文创产品出口的话题现场表演英文小品,展现英语在国贸专业中的运用。这项活动不仅充分体现我国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而且与本班学生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密切相关,能最大限度将英语知识技能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营造实战氛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们对这个练习表现出空前热情。有一组学生设计了一个包含与外商沟通、谈判到签约全过程的英文小品,将英语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生动形象,专业性很强,达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效果。
环节18“双师点评”是主要创新亮点之一。由英语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对以上小品分别点评,使学生不仅学到了英语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在商务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这门语言,深刻体会到英语的工具性与实用性特征。
图3 学生小组活动(源自课件与课堂现场)
4.课堂第4阶段【翻转课堂、学习延伸】
第4阶段共有4个环节,总时间控制在6-9分钟左右。
本阶段最主要的是环节20“翻转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费曼学习法的运用。期间学生自由学习英语,可分别对本节课感兴趣的内容或重点难点进行复习、讨论、提问,也可预习、上网搜索相关资料、跟专业课老师或英语老师进一步交流,或者主动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关于英语学习的所思所想、奇思妙想等。教师也可把学生反映的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向全班反馈,进行集体交流。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时段之一。
(二)效果总结
实施此创新教学后,效果非常明显。一是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明显改善。学生普遍对“专业教师进课堂”“中华经典每课一句”“翻转课堂”等多项创新教学举措给予较高评价。二是从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反馈和评估效果来看,学习任务完成质量较好,课程目标达成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开始将英语的工具性、实用性特征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图4 翻转课堂:“自由时间”
在今后教学中可继续优化的是:
课中:设定教学目标时进一步兼顾差异。围绕目标设定,在内容选择、方法实施上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前课后的线上学习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
课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学困生”适时进行线下一对一指导,对“学优生”多布置拔高性挑战性的任务,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课外:增加实践,学用结合。为学生创造机会,在实践中将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立足应用、以用致学,达到校地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目标。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特色及推广价值
(一)创新与特色
1.课程培养模式创新:实施“跨界双师创新课堂”,推进“英语+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跨界双师创新课堂”是本教学设计的重要创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邀请不同专家走进课堂。本堂课精心设计了专家客串进课堂的环节,邀请了学生本专业的国际贸易课老师走上讲台。在第3阶段第17、18环节(“互动点评”),专业老师与英语老师分别从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两个角度点评学生小品,将英语运用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强化了英语的“工具性”与“实用性”特征;在第4阶段第20环节(“翻转课堂”),两位老师分别与学生进一步就课堂内容进行交流,全面激发学生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并使其逐步养成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新学习思维方式。通过“跨界双师创新课堂”模式,着力培养“英语+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图5 双师课堂:专业课老师、英语老师分别讲解
同时,在“跨界双师创新课堂”以外,进一步延伸构建“线上下、课内外、全过程—师生学习共同体”。一是在线上,为适应时代特色与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本课程充分借助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实施“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混合式延伸教学,做到“线下有互动、线上有交流”,因材施教,培养不同学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二是在课外,围绕如何助力泰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部分学生参与相关课题,进行探索性学习与实践,立足
应用、以用致学,以响应“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服务地方的号召。
图6 “线上下、课内外、全过程”师生学习共同体
2.教学环节重构创新:最大限度挖潜课堂教学,打造“四阶段22环节活力课堂”,用足用好课堂时间
通过“四阶段22环节活力课堂”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细化分解到22个教学“微环节”(每个环节一般为1-3分钟,平均2分钟)。这种量化分解的方式,有利于主讲老师科学掌控时间,匹配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无遗漏,时间控制精准合理,能最大限度发掘课堂教学潜力,用足用好每一分钟课上时间,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质量。
3.学习激励方式创新:通过学长寄语、翻转课堂等方式有效互动,激励学生学习
(1)生动激励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现思政育人。环节3“视听学习”,教师精心选取英文版中国旅游风光视频,激发民族自豪感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热忱。环节8“学长寄语”通过线上或线下,邀请国内外学有所成的学长讲述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经验体会,寄语学弟学妹更好地树立人生目标和学习自信,体现情感式教学的魅力,打造有温度的课堂。环节19“中华经典每课一句”从传统文化中选取经典名句,培养学生英汉互译能力,推进中国文化输出,巧妙地寓思政教育于激励之中,达到思政育人于无形中的效果。
(2)促进互动参与:根据“费曼学习法”原理,采取“输出导向式学习法”,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到各教学环节中,沉浸入英语表达应用环境。例如,在课堂末期设置了“翻转课堂:自由时间”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可以自愿走上讲台展示自我、分组PK、自由讨论、表演教学小品等,养成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深度“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4.考察评估方式创新:“线上下、全方位”“双师+学生”多元化测评
本课程考评方式,一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充分利用学习通、问卷星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助力“多方式、大数据过程检测”,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实现定量与定性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有效完善了过程评价机制,展示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二是采取“双师+学生”三方点评(双师点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元化测评方式,达到全方位立体化客观评价效果,全面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思维广度,使其充分感受到大学英语在专业应用中的重要作用,推进英语课堂学习。
“双师点评”:专业课老师与英语老师分别从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两个角度评估学生活动,将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强化英语的“工具性”与“实用性”特征,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养成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新学习思维模式;
“生生互评”:学生使用手头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等,运用在线学习平台,现场对表演者进行线上评价。
图9 双师课堂,三方点评(源自课件)
(二)推广价值
本教学设计创新效果突出,在以下四方面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1.课程教学成效突出——“跨界双师”、“四阶段22环节活力课堂”等系列教学创新,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各类英语竞赛获奖比例显著上升
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发生明显改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参加各种比赛人数大幅增加,获奖人数明显增多,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迄今为止,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类英语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0项,校级特等奖、一等奖14项,其它奖项若干。所教国贸班于大二上学期首次参加四级英语考试时,一次性通过比例达84.4%,最高分为592。
图10 主讲教师指导学生获奖的部分证书
2.跨专业学习能力增强——“跨界专家进课堂”、翻转课堂、“强化输出、倒检输入”等创新,推进了“英语+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本案例所使用的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专业、不同学力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提供了延伸学习的线上线下丰富资料,设置了翻转课堂时间等自主学习阶段,邀请跨界专家、专业课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课下学习充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养成了创造性的跨专业学习交流的好习惯,打造形成了“线上下、课内外、全过程-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创新评价良好:56.41%非常满意,32.26%满意,10.34%基本满意,不满意占比仅为0.99%。
3.教师水平同步提升——实现教学相长,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水平均取得丰硕成果
本创新的实施同时催生了一批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本教学设计所属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精品课、校级一流课程,在学习通开设了课程学习平台“大学英语IC”。所教国贸班所在的经管学院对本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师生认可度高。近三年主讲教师荣获: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级及以下组三等奖、泰山学院普通组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级组一等奖、第三届典型教学案例一等奖、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三等奖等。
4.学习激励效果明显——润物无声的课堂思政教学,贯彻了“传道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中,通过“学长寄语”“中华经典每课一句”等环节,自然融入思政教育5次,对学生进行正向激励。学生们普遍树立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远大抱负,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正在成长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初步实现了大学英语教学“传道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结语
本教学设计围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语+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立足输出导向,突出以用致学,通过在课程培养模式、教学环节组织、学习激励方式、考察评估方式等四方面实施系列创新,打造“跨界双师精讲——四阶段22环节活力课堂”,将基础知识讲解、学生表达练习与国际贸易专业视角有效融合,构建形成了“线上下、课内外、全过程”师生学习共同体,将英语技能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跨专业学习意识与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教学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拓展,较好地实现了“英语+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