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成果  典型案例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敬敬-自主与开放:高校思政课课堂改革创新模式探索

时间:2023-10-26浏览:10

自主与开放:高校思政课课堂改革创新模式探索

 ——以“我生活中的哲学”为例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敬敏

 摘要:为破解思政课理论性强、教学内容难以入脑入心入行等难题,本课堂教学案例以“实践课”为突破口,以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为切入点,以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为主要形式,开展“我生活中的哲学”项目化学习。旨在把生活与课堂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行走中感知、在参与中成长”,提高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生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自觉性,从而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本次课堂教学案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大二上学期开设,54学时(3学分),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这门课程,最根本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和“学”中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突出“知识性”,更要注重“实效性”,这样才能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问题1:思政课理论性强,需要与生活和实践紧密结合。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以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为素材,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确定选取项目探究的主题,然后结合相关的课程知识,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问题2:贯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时空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舞台。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以社会生活作为资源,尝试搭建“大平台”、将课堂置于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载体,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提升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问题3:破解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人到心未到、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入脑入心入行”等难题,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阶课堂。

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本次课堂教学改革以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为切入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体验、感悟,真正实现“动手、动口、动脑”,从被动倾听变为主动分享,在课堂教学上实现了“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有利于破解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人到心未到、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入脑入心入行”等难题,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三、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一)案例基础信息分析  

授课题目

我生活中的哲学

授课年级

2020

课时数

2

教学内容    分析

我生活中的哲学”案例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实践部分。它以课程1-2章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为主要形式,重点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学会运用相关的哲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学情分析





1.作为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索、展示自我的欲望比较强。同时,对单纯的理论说教缺乏兴趣。

2.基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部分有了系统的了解,但运用相关的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欠缺。

因此,需要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会哲学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进一步理解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全面把握辩证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内容,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和故事,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他们“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对实践的指导。

2.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主动性,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设计思路与原则

 基本思路: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以 “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感悟——分享——评价,给他们以展示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又能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主动思索和探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基本原则

1.学生中心。采取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

2.小组探究。以哲学原理的运用作线索,以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为素材,以小组探讨、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

3.教师引领。教师“穿针引线”,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教学实施策略和路径  

以所学知识为基础,以社会生活和学生自己生活为切入点,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具体实施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反思”三个部分,通过任务驱动、行走探究、教师引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路径设计如图 1


1   教学实施路径设计

 四、课堂教学案例实施情况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发布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如图2)。

2  发布任务和要求

2.组织准备

首先,各班自行推选总负责人——负责前期的组织和后期的展示策划。

其次,在班内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分工。每个团队推选自己的负责人、展示人、评议人。其中,负责人——负责团队内成员的交流、组织;展示人——负责作品展示;评议人——对各小组展示作品评分,并进行简单评价。小组组织结构如下(图3):









3.行走探究

各个小组走出课堂,以生活为素材,收集各种案例和困惑点、关注点,经过探究、思考、归纳、总结,最终形成团队的选题。

特别要注意的是,以团队为单位提出的选题并非都值得探究,有些问题还有交叉重复。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并与学生一起进行筛选、提炼,确立共同的选题。 

4.主题凝炼

确定选题后,团队成员围绕选题交流、辨别、讨论、思考,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形成对自己思维和心灵碰撞的典型案例。团队成员通过进一步查阅文献、上网检索等途径,搜集有关选题的文字信息和图片、声像等资料。在团队交流的基础上,把相关信息做成PPT或小视频。

要求:小组成员要随时记下相关资料或感受、体会。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独立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注意发挥指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流程如下(图4):





1.课堂导入

 (1)教师启发导入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我们要学会哲学思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哲学来说,卸下自筑的学术高墙,回归大众和生活的本真,才能重新激发哲学的活力与魅力,以应对时代变化的挑战。

 (2)学生主持  公布活动顺序、规则,宣布开始。

2.成果展示

 运行方式:由总负责人负责,按照课前确定的团队顺序展示小组合作成果。每个小组分享结束后,课堂上同学互相评议,同时由选定的评议人评出成绩,然后随机抽取一名同学进行简单评议,教师简要总结。小组成果展示流程如图5


下面以《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展示分享为例:

 第一步:小组展示、分享实践设计成果——PPT(如图 6、图7)。

6 成果展示

 第二步:同学互相交流,同时由选定评议人评出成绩(如图 8)),然后随机选定同学评议。

如对一组成果展示的评议:一组同学选取了我们最关心的事情“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在正确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给我们提供了规划大学的出发点:一是立足实际,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我觉得很有启发。

 第三步:教师点拨引导。

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希望各位同学以一组同学的分享为借鉴,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收获精彩的四年。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以整体的、理性的方式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希望同学们从生活中的哲学开始,永远拥有一颗好奇心。同时,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的生活。

3.课堂总结

 (1)学生主持总结  公布各组成绩。

 (2)教师总结提升  哲学是“转识成智”的学说,它不是抽象繁琐的教条,更不是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脱离生活的哲学是空洞的,缺少哲学的生活,也是盲目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思维,不断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希望各位同学以本次课为契机,学会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反思,提高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也使自己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结束本次课:“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三)课后反思

1.通过填写小问卷进行反思。  

如:A.你对这种授课形式感兴趣吗?

B.本此课堂教学是否激发了你学习相关知识、以及自主探究的兴趣?

C.这堂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D.你认为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获取信息资料?

E.你的课题小组在合作探究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F.通过本次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得到哪些启发?

2.学生撰写课程报告,重点围绕几个方面:选取的典型案例、获得知识信息、团队分工体会与感悟等。 

3.教师形成最终成绩评价、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

 五、课堂教学效果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让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并有所收获。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觉建构。

从本次课堂教学实施效果来看,圆满完成了实践项目,达成了实践目标,实践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如下:

1.从分享内容看,案例选择贴近生活,选材各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每个团队的探索和思考,真正体现了“在行走中感知,在参与中成长”的理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如图9)。

9 团队思考和感悟(选取)

2.从展示过程看,每个团队都精心设计了展示的环节(如图10)。展示人和评议人表达清楚、流畅,整个流程紧凑,“分享”与“自评”结合得非常好。

3.从学生总体表现看,课堂气氛活跃。不管哪个环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掌声热烈。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觉建构,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但是,限于学生生活经历,案例的选择不够多元化、生活化,其感悟和哲理的结合也存在一定的机械性。另外,学生的评议的关注点、深度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提高等等。这都需要进一步进行反思、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的创新、特色及推广价值

 (一)特色与创新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让学生亲身感悟、经历,从被动倾听变为主动探究与分享,给他们以展示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就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就本次课堂改革而言,做了以下尝试和创新:

1.本次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倡学生自我评价,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阶课堂。

在本次课堂展示中,做了两个尝试:第一,在学生课堂讨论评议的基础上,特别设定了“评议人”的角色,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会倾听——倾听是最好的分享;另一方面,自评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第二,采用当堂记分的方式来进行即时评价的方式,这样会使“优者更优,差者变优”,能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成就感,愉悦感。同时,来自同伴的评价也可以使他们相互学习,培养他们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态度,做到共同进步。

2.本次课堂教学改革以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为素材,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等形式,集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于一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将课堂与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联系起来,贯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时空资源,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反思”逐步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推广价值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以“生活中的哲学”为例,围绕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整合各种育人资源,提出以 “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尝试,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顾明远先生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思维可以改变世界。” 不断探索课堂创新模式,构建创新育人培养机制,让学生在自主中探索、在实践中成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